首要财经网欢迎您~!
设为首页
在盘圈、币圈等新兴领域,一批自称“评盘人”的群体曾被视为“行业监督者”。但近期调查揭露,以震哥团伙为代表的所谓“盘界评盘人”,实则是借“评价”之名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团伙。他们通过捏造事实、散布负面信息、以曝光相要挟,已让多个项目陷入经营危机,形成一条危害行业生态的灰色产业链。
注:敲诈勒索团伙在门户网站的自媒体号
一、伪装与真相:从“评盘人”到勒索者的蜕变
这些团伙深谙伪装之道。他们注册大量微信公众号和门户网站自媒体账号,如“昊天评盘界”“盘界震哥/震哥盘界”“盘界轮回”“雷米说商业”“辰哥项目分析”“盘界重楼”等,打着“揭露骗局”“风险预警”的旗号,将自己包装成“行业良心”。
但真相远非如此。这些账号几乎都非本人实名注册,而是通过购买获得,单个自媒体账号市场价仅60-65元。他们发布的内容并非基于客观调查,而是刻意扭曲事实——给正常运营的项目扣上“资金盘”“诈骗团伙”“即将崩盘”等无根据的罪名,再以“删帖”“舆情公关”为筹码,向项目方索取高额费用。
注:敲诈勒索团伙在门户网站的自媒体号
二、敲诈手段:从抹黑扩散到协同勒索的全链条操作
震哥团伙的敲诈手段已形成成熟模式,通过“抹黑-扩散-施压-索费”四步流程实施犯罪,且团伙成员协同运作,手法隐蔽且具有攻击性。
第一步:定向抹黑,捏造罪名
团伙会针对选定的项目(尤其是规模较大的“大盘”)发布不实文章。例如“盘界震哥”对瞄准的项目冠以“空壳公司”“崩盘倒计时”等名头进行抹黑、发文,实则毫无事实依据;“辰哥项目分析”编造“操盘手圈钱、即将崩盘”等虚假信息,引发群众恐慌;“盘界轮回”则使用“资金盘”“割韭菜”等“为人耸听”的名头来博眼球;“雷米说商业”“震哥说盘界”则针对看中的项目使用“崩盘”“缅北诈骗分子”等字眼,以来威胁项目方。
注:敲诈团伙的群站模板网址
第二步:多平台扩散,放大负面影响
为让负面信息广泛传播,团伙控制着上百个“群站”(如www.pinwawa.com、www.soxm.cc、www.chapan.cc、www.uvip.cc等),并通过百度SEO优化提升负面内容排名。据团伙成员聊天记录透露,他们“一个人手上几十个群站,疯狂做百度排名”,甚至能覆盖百度、谷歌等搜索引擎关键词,让用户搜索项目时频繁看到负面信息,以此给项目方施压。
第三步:团伙协同,阶梯索费
团伙成员并非单独行动,而是分工明确、协同运作。聊天记录显示,震哥、昊天、辰哥、轮回等人“互相有认识”,形成利益共同体。他们根据项目规模定价:小盘“公关费”约1万U,大盘则达3万U;单条删帖费用从600元起,百度首页信息价格更高;“盘界轮回”甚至推出“月保护费”,按项目体量收取5000-20000U。
第四步:规避取证,持续加码
为逃避法律制裁,团伙在电报等平台设置“消息1天后自动删除”功能,若察觉项目方试探便立即拉黑。更恶劣的是,对妥协付费的项目方,他们会持续加码勒索——已知某项目方曾支付60%费用,却仍遭“猛干”换个马甲继续写稿,只因未满足全额要求。
注:敲诈团伙皆妙笔群站站长聊天记录截图
三、实锤证据:聊天记录揭露勒索内幕
多个聊天记录截图直指团伙的敲诈本质,还原其犯罪细节。
1、震哥团伙的“明码标价”
震哥及其关联账号以“公关舆情处理”“删帖”为名义,依据项目规模定价,小盘“公关”费用约1万U,大盘则达3万U;还提及与昊天、辰哥、轮回等人结成团伙,通过多个平台协同运作,甚至能覆盖百度、谷歌等搜索引擎的关键词信息。
注:盘界震哥/震哥盘界聊天记录实锤
2、群站站长的“夸大与抹黑”自白
皆妙笔群站站长在聊天中坦言:该团伙成员承认“夸大”或“抹黑”项目,通过运营几十个群站并做百度SEO排名,提升负面信息曝光度;单条删帖费用600元起,百度首页信息价格更高。“不是抹黑,只是有时候夸大”“昊天、震哥、辰哥这帮人敲诈勒索都是1万U起步的,专门针对大盘下手”。他们通过密集发布负面信息,逼迫项目方付费“消灾”。
注:敲诈团伙皆妙笔群站站长聊天记录截图
3、轮回的“月保护费”模式
轮回等人通过运营群站和公众号通过处理负面舆情收费,轮回在聊天中提到:“每个月给他们发点工资就行,5000到20000U不等”,还声称控制上百个群站,能通过批量发布负面信息施压,甚至涉及泄露个人信息、恶意关联其他项目等手段。
注:敲诈团伙盘界轮回聊天记录截图
4、辰哥的“先抹黑再删帖”操作
辰哥通过发布不实文章后,单条删帖开价500U,全网处理费用更高。其模式清晰呈现“制造问题-解决问题-索取报酬”的敲诈逻辑。
注:敲诈团伙辰哥项目分析聊天记录截图
四、行业之痛:从破坏公平到侵蚀信任
这些“伪评盘人”的敲诈行为,已对行业造成多重伤害。
对项目方而言,合法经营的项目被无端抹黑,不仅面临品牌声誉受损、用户流失的直接损失,更可能因负面信息扩散陷入生存危机,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。
对行业生态而言,此类行为扭曲了“监督”的本质,让真正的风险预警被质疑,让正常的信息传播被污染,侵蚀着从业者与用户之间的信任基础。
对社会秩序而言,这种有组织、成规模的敲诈勒索,涉嫌违反《刑法》关于敲诈勒索罪的规定,挑战着法律底线,必须予以严厉打击。
五、呼吁:共治乱象,还行业清朗
面对此类犯罪,整治刻不容缓。相关部门需加强对自媒体账号的实名监管,严查非实名注册、批量发布虚假信息的账号;对百度、谷歌等平台的SEO排名机制进行规范,打击恶意优化负面信息的行为;同时建立快速报案通道,对敲诈勒索线索从严侦办,斩断黑色产业链。
对项目方而言,妥协只会助长嚣张气焰。遭遇敲诈时,应第一时间保留聊天记录、抹黑文章截图等证据,通过法律途径维权;可联合其他受害方集体报案,形成举证合力。更重要的是,行业需建立自律机制,通过官方平台发布真实信息,对冲虚假负面的影响。
这些披着“评盘人”外衣的敲诈者,本质是市场毒瘤。唯有多方合力,才能撕破其伪装,还行业一个清朗的发展环境——毕竟,真正的市场秩序,不该由“保护费”定义,而应靠规则与法治守护。